勤廉先锋:李培斌:多往群众身边跑
1月22日,山西阳高今冬最冷的一天,这天,是李培斌的百日祭。
李培斌是党的十八大代表,大同市阳高县信访服务中心原主任、龙泉镇司法所原所长。30年在基层工作,李培斌真诚做人、实在做事,严以修身、严以用权,被当地群众视为党和政府的好干部,大家亲切地称他为“李司法”。
30年调解数千矛盾纠纷
在山西阳高县古城镇赵石庄村半山腰上的一处新坟前,司法助理员鲁学虎给师傅李培斌烧纸,零下20多摄氏度的气温,眼角的泪水瞬间结冰。
一晃三年,鲁学虎跟着李培斌耳濡目染学会了许多:不管谁来司法所,不分高低贵贱,都一样给人让座倒水。不管家里有多忙,都是先顾大家再顾小家。
李培斌有句座右铭,“心装百姓事,胸怀为民情。”“一到基层,群众握着你的手,那种亲,那种情,不是有了金钱有了地位就能得到的。”小鲁说,“师傅常说,多帮一次老百姓,自有天降福。朴朴实实给老百姓干点事比什么都重要。”
30年来,李培斌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数以千计,制止了上百次群体性械斗,使50多个濒临破裂的家庭和好如初,使30多位遭受遗弃的老人得以安度晚年,让16位失足青年改邪归正……
2015年10月15日,李培斌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,年仅50岁。消息传来,数万干部群众洒泪送别。
在南关种蔬菜大棚的村民何存爱,为了感谢李培斌早些年的调解,去了趟生养李培斌的古城镇赵石庄村,想让村民到自家地里免费拿白菜。见没人去,何存爱开着车把白菜送到了村里,结果还是没人要,那就卖吧,1块钱卖100斤白菜。何存爱说:“李所长在世的时候,一片菜叶子都不要我的,如今人不在了,就让老家的乡亲们吃上些吧。”
为百姓办事再苦再累都是福
基层司法所是化解矛盾纠纷的“第一道防线”。李培斌的调解工作为啥能比别人出色?他总觉得为群众多办事,再苦再累都是福,老百姓的事再小都是天大的事。
山西省政协社法委主任王水成与李培斌相交颇深:“培斌之所以受到群众欢迎,就是他把权力看得很淡,把群众的利益看得很重,始终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办。”
60多岁的李兴国是龙泉镇南关村人,因为承包土地和村委会发生了纠纷,3年多时间都得不到解决。李培斌前前后后协调了20多天,终于妥善处理了问题。
李兴国说,每次来司法所,李所长的办公室都是挤满了人。但不管有多少人,他都一一登记处理。“李所长为我的事真是费了心!事后我就想,谁越给老百姓办事,老百姓就越爱往谁那儿跑。我是个木匠,做活儿首先得过了自己的眼。我觉得李所长跟好木匠一样,为人处事人格第一、品德第一。”
村里人听不懂大道理,李培斌调解的时候,讲的都是大实话,跟人拉家常,都是将心比心。登门调解的时候,还不忘带点水果过去,特别重感情。
县里搞城中村改造,拆迁户许才在自家平房院里养了几十头猪,如果平房拆迁换楼房,没法养殖就断了活路,所以死活不肯拆迁。李培斌跑遍整个县城,帮他找到可以调换的合适平房,许才爽快地搬迁了。
30年基层工作,李培斌总结出“三心”“三勤”工作心得。“三心”,就是要有换位思考的同情心、高度负责的责任心、把小事当大事做的事业心。“三勤”,就是耳要勤,多听群众说话;嘴要勤,多向群众请教;腿要勤,多往群众身边跑。
化解矛盾更要给人以温暖
在李培斌的工作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:“在生活和工作中,有一些矛盾纠纷很特殊。矛盾产生了,而且很尖锐,而矛盾对立的双方却谁也没有过错。现实的无奈使矛盾的双方谁也不肯让步。调处这样的矛盾纠纷,这就需要我们调解人员的一颗热心,设身处地为矛盾双方着想,千方百计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。”
龙泉镇富贵村的穷老太太袁桂如一生孤苦,先后送走了4位亲人——她的丈夫和3个儿子。六七年来,李培斌隔三岔五就到老人家里去看一看,锅里有没有米,灶前有没有柴,逢年过节还会送钱送物。
袁桂如的二儿子张建国服刑期间,患了脑萎缩,导致口齿不清楚,行动不方便。刑满释放后,监狱方用车把张建国送回家。可让监狱方没想到的是,袁桂如不让儿子进门,让他从哪来回哪去。
情急之下,监狱方找到司法所请求调解。李培斌急忙赶去了解情况,到了张建国家,贫困破败的家庭让李培斌心如刀绞。
老人泪流满面地对李培斌说:“儿是娘的心头肉,当妈的咋能不让儿子回家呢?可家里这情况,你也看到了,让我们娘儿俩咋活呀?”
李培斌擦了擦泪水,对老人说:“您先让儿子进家,生活困难我来想办法,党和政府不会不管您的。”
听了李培斌的话,老人搂住儿子失声痛哭。之后,李培斌多次与监狱方协商,为张建国解决了3万元医疗、生活费。他又向镇党委和县民政局作了汇报,为母子申请办理了低保,接着又是跑县残联办理了残疾人证,争取轮椅和资助。几经周折,终于使母子俩有了基本生活保障,化解了矛盾。
2012年春节,正当李培斌难得在家团聚时,袁桂如突然打来电话,说儿子去世了。李培斌二话没说,冒着严寒赶到40多公里外的袁桂如家,张罗后事。
“同样是化解一起信访案件,换成别人,可能当时息访了,事后又上访。李培斌在化解矛盾时,能给信访人以温暖,关心当事人的生活,后续回访,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。”王水成说。(记者 周亚军)
勤廉先锋:高思杰:裤脚沾满泥土的新闻人
“正值春运火车票发售,我们去火车站窗口看看售票和退票情况,看能不能为不大懂网络订票的农民朋友提供一些信息和帮助。”12月18日中午,第一次与这位高大消瘦的皖北汉子见面时,他刚从阜阳火车站扛着设备风尘仆仆回来。
他叫高思杰,安徽省阜阳市广播电视台外宣科主任记者。从1997年进入新闻行业,他用18年将一位新闻人的博大情怀,以及对这片土地和父老乡亲的爱意,践行为一组组精彩的镜头、一行行滚烫的文字,一个个动人的故事。
难以想象的工作狂
每年发稿量近600条,在中央电视台和安徽电视台发稿200多条,同事为之叹服;69件电视新闻作品获得“安徽新闻奖”“安徽广播电视新闻奖”等省市级奖项……
高思杰1973年出生于阜南县朱寨镇三河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,阜南师专毕业后做过初中语文老师。“1997年7月28日,我成为了一名新闻工作者。” 高思杰记忆犹新,“对于新闻来说,当时的我是一个实打实的门外汉,就算是一篇简单的消息都要写上特别长时间。”
2004年除夕夜,高思杰顶着大雪连续采访9个单位坚守岗位的值班人员,结束已是大年初一凌晨。路上积雪达半尺之深,他用雨伞紧紧护住摄像机走了数公里路,进家门时的第一个动作,是用冻僵的双手给家人递去怀中已然焐热的摄像机……18年记者生涯,高思杰已经连续17个大年夜值守。
2006年5月,承担采访任务的高思杰头天晚上右腿血管突然破裂,为不影响采访,他简单包扎后第二天如期出现。数天后,无法忍受剧烈疼痛,他只好接受双侧大隐静脉抽剥手术。医生要求休息3个月,他却只休息了28天,便又扛起摄像机深入农村采访。
在高思杰双腿上,一共留有10个这样的手术刀口——由于严重的静脉曲张,他双腿的大隐静脉都被抽掉了。医生说,假如一个人常年从事重体力劳动,到了五六十岁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,而他做手术时还不到34岁。
在同事和同行眼中,高思杰就是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“工作狂”,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“拼命三郎”。
追逐新闻的奔跑者
“新闻工作者的成就有多大,关键在于深入基层面有多广、扎根基层根有多深。”这是高思杰多年来始终不变的信念与坚持,如同他的裤脚,总是沾满泥土。
哪里有新闻,哪里就有高思杰奔忙的热情;哪里有需要,他就往哪里上、往哪里冲!在18年的记者生涯中,高思杰为公园里的东北虎鸣不平,为农民兄弟低价的大白菜吆喝,为父老乡亲的丰收歌唱……如他所言,选择了新闻事业,就意味着选择了奔跑。
2003年,阜阳成为非典疫情重灾区,在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,他不顾朋友、同事劝说,主动请缨,义无反顾走进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隔离病房。
“采访中,由于他个子高,必须使劲把头往后仰才能穿上防护服,可穿上之后,又行动不便,影响拍摄。由于防护服不透气,脸上全是汗,一趴在寻像器上,寻像器就起雾。”阜阳广播电视台记者高韪回忆道,为了保证拍摄效果,高思杰不顾医护人员劝阻,干脆拿掉手套,摘下口罩。
“说不害怕那是骗人的,那段时间每夜把体温计放在枕头底下量四五回,眼睛一闭上有时还会做噩梦,可是第二天一早,还是会拎起摄像机,直奔医院。”高思杰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坚守了40多天,全面系统地报道了阜阳从疫情发生到取得抗击非典胜利的全过程。
心系百姓的记录者
谈起最近正在专心制作的一篇关于“农业田管”的稿子,高思杰眉飞色舞:“阜阳是农业大市,冬小麦进入关键的越冬期,这直接关系着父老乡亲来年的收成和生活,我们得深入田间地头,到老乡的土地上去看看。”
央视主持人张越曾如此解读高思杰:“我们搞电视的常常会发愁,没有选题,没得可拍。高思杰这么大的发稿量,天天好几条,他怎么就有的可拍?我觉得主要是对所拍摄的这片土地、这群人,他很在乎,他有兴趣,他关心他们,老百姓的苦乐问题他都放在心里,他就有话可说。”
“新闻工作能不能做深入、做扎实,在于心中有没有装着老百姓。”高思杰是这么想的,也是这么干的。
2003年7月,淮河暴发特大洪水。刚到救灾一线的那个夜晚,当疲惫的人们纷纷睡去之后,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的高思杰决定到群众安置区看看。一排排临时搭建的帐篷之中,他发现一个小女孩侧身熟睡在凉席之上,大腿到膝盖的位置上,密密麻麻趴着数十只蚊子……
“心里瞬时就不是滋味,我当时刚刚有了一个女儿,同样是孩子,她怎么遭了这么大的罪?”高思杰说,就是在那个瞬间,他决定要结合自己亲身经历,将灾区群众的情、群众的难更细致地记录下来。坚守在灾区的17个日日夜夜中,他每天用镜头不辞辛苦地记录着。
《科学种田让0.48%等于1%》《抗击非典一线的特殊生日》《轮子上的旋律——走进阜阳火车站春运》……一篇篇鲜活的稿件,没有华丽惊艳的表白,却装着对群众苦与乐的真情;没有惊世骇俗的呐喊,却怀有对家乡百姓关切深情的眷恋。
短评
书写大爱
自古忠孝难两全,但心中不能没有爱。
高思杰的心中充满爱,而且是大爱。
因为爱,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深深眷念的那片土地。十八年如一日,他轻伤不下火线,舍生忘死,有了“拼命三郎”的外号;扎根基层,常年裤脚裹满泥土,寻找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,成了经年不变的信念与坚持;心系人民,把群众的情、群众的难时刻记挂在心底,及时深情地书写。
因为爱,他让生命在大爱之中得以延续。痛失爱女,他将女儿的肝脏、肾脏、眼角膜捐出,挽救他人重获新生、重见光明;填写器官捐献志愿书,以自己特殊的方式,陪着女儿一直走下去;舍小家顾大家,把对家人的爱,深深埋在心底,擦干泪水,继续前行。
他执着,他坚守,有担当,有责任。这力量来自哪里?
因为爱。爱的力量不可阻,无尽头。(朱思雄 叶 琦)